撰文/楊金燕;攝影/謝自富、沈淑女;圖片提供/李俊賢(非疫情期間拍攝)
深夜的血液腫瘤科病房,顯得特別寂靜。病房外的廊道,不到四十歲的年輕媽媽一臉愁容。她的先生因為癌症已陷入意識混亂,而孩子還在念小學⋯⋯。護理師聽著她訴苦,看她眼眶泛紅卻強忍淚水,便輕聲說:「阿姨,妳想哭就哭出來,沒有關係的。」
說這話的護理師,年僅二十四歲,來到血腫科病房不到一年,並且是位「男護理師」,青春俊秀的外表下,卻像住了一個老靈魂。他靜靜傾聽家屬阿姨的擔憂,不時點頭「嗯、嗯」回應著,過程中只輕問了句:「那孩子知道爸爸的狀況了嗎?」他不做任何建議或評斷,繼續專注地聽,只是聽,卻也適時紓解了家屬困頓的情緒。
他是李俊賢,太魯閣族名字是「馬徠 ‧ 阿党」,馬徠是曾祖父的名字,阿党則是父親的名字。談起這段護病關係時,李俊賢還穿著病人服、掛著尿袋,那是他剛動完泌尿科手術的第六天。年輕卻有顆早熟的心,或許正是因為他從小到大,從沒徹底離開過「病人」這個角色。
童年時期的李俊賢與妹妹,兩人都在慈濟科技大學護理系原住民專班完成學業,如今都成為花蓮慈濟醫院的護理師。
童年,與病相依
李俊賢生長在花蓮縣秀林鄉加灣部落,一個被山環抱、可遠眺太平洋的太魯閣族村落。二○一九年夏天,他從慈濟科技大學護理科五專部畢業、考取護理師執照。照理說,還是一位初出茅廬的菜鳥護理師呢,但他卻有著宏大志向,對護理工作充滿期許,因為他所發揮的場域是在醫院,一個他再熟悉不過的地方。
一歲時,李俊賢便因為腎水腫、發燒不時進出醫院;才兩歲,便因輸尿管逆流、腎臟水腫,輾轉來到了慈濟醫院,話還說不清楚的小男孩嚎啕大哭地被送上手術臺,重建輸尿管。到了三、四歲,又因為急性腎臟炎再度住院治療,一直到六歲以前,他定期往返醫院,追蹤治療。
與病相依的童年裡,俊賢同時面臨另一個打擊。他那不到二十歲的年輕父母,更不知道怎麼照顧孩子,俊賢的病與持家的壓力帶來了挫折與驚慌,迫使他的父母離散,獨留疼愛孫子的阿嬤努力扶養他和妹妹長大。
阿嬤擔心俊賢的身體,許多小男孩喜愛的活動,像是東奔西跑、上山下海等,他經常是被禁足的,也造就了他較為內向、安靜的個性。然而,童年的他,嚮往大自然,有時往山裡走,便跟大樹、花草、小動物說說話。他也有著小男孩的調皮,看著別人燒稻草,他有樣學樣,竟然把鄰人一片田給燒光了,讓消防車一輛接一輛前來灌救。
到了青春期,阿嬤依然緊盯著他,不能參與打球、賽跑等太激烈的運動,飲食也經年累月被限制,太鹹、太油的食物他都不能吃。這讓一個部落男孩,實在太苦悶了。有幾次,俊賢在夜裡暗自掉淚,為什麼上帝給他這樣的身體,他埋怨起不見蹤影的離異父母,甚至開始埋怨起阿嬤,為什麼沒有教好自己的孩子,讓他得經歷這樣的家庭⋯⋯。
所幸,教會點亮了他心中的灰暗。從小,阿嬤就逼著他上主日學,隨著時間過去,教會讓他有家的感覺,讓他一次又一次跨越痛苦與挑戰。「我曾經很想,乾脆學壞、變壞算了,但是終究沒有這麼做,因為信仰帶給我很大的力量,一路上也有很多人的幫助。」
信仰及貴人相助,成了一股正向能量,始終拉住他,成為今日的自己。除了教會牧師與教友外,他人生第一位貴人,是從兩歲便開始照顧他、治療他,直到今天還在為他動手術的「郭伯伯」。
二○一九年八月,剛到花蓮慈濟醫院報到的新進護理師李俊賢(右)參與共識營隊,很用心的為照顧戶清掃居家。
生命中的貴人
他還記得,當時很小、很愛哭,不時進出醫院。大約是幼稚園時吧,有一次又要被推進手術房,他眼淚掉不停,郭伯伯輕拍他,安慰他說:「等一下要進去開刀了,不要怕喔⋯⋯」他一直記得那讓他感到親切、安心,哄著他的聲音。這回舊疾復發,也是郭伯伯為他開刀,五月先動了左側輸尿管手術,復原良好後,九月再為他開右側的刀。
郭伯伯的病人非常多,也非常忙碌,但是李俊賢兩次住院期間,卻發現郭伯伯每天都來巡房,一天兩次,有時甚至三次。雖然郭伯伯的問話也經常重複:「有好一點了嗎?」、「還有沒有哪裡不舒服?」但這簡單的問候卻讓他深感安心。「讓我最驚訝的是,到了星期六、星期天,郭伯伯還是照常出現,把我嚇了一跳,他都沒有休息耶!」李俊賢說。
李俊賢口中這位「郭伯伯」即是慈濟醫療法人副執行長、大名鼎鼎的泌尿科權威——郭漢崇醫師。俊賢從二歲喊到二十四歲的「郭伯伯」,也從一頭黑髮的年輕醫師成了灰髮蒼蒼的睿智醫者,唯一不變的是他硬朗的精神及安頓人心的話語。
「郭伯伯不是只有對我這樣,他對其他病人也一樣,是那麼盡心盡力地在照顧著,他是我做為一位醫護人員的榜樣。」李俊賢上回出院後,心裡很感動,「因為我比較害羞,又不太會用語言表達,所以寫了卡片謝謝他。」
郭漢崇醫師聽聞俊賢對他一天當中三番兩次巡房深受感動,笑了笑、理所當然地表示:「要當醫師,就應該要這個樣子啊!」他認為「一天」其實對生病的人來說是很漫長的,有時多看幾次病人,偶爾還會意外發現新的狀況,比方病人傷口滲血、引流管不順,再做調整,總是好的。身為一位醫者,郭醫師深信:「當你披上白袍的第一天,就註定要與苦難同行。所以,永遠都要比病人期待的,還要做得更多、給得更多。」這是他對自己的要求,也是對未來醫師的期許,他相信醫者的赤誠關愛,是可以傳遞溫度、寬慰病人的,而這分關懷,也能透過病人再傳遞出去。
二○二○年夏天,李俊賢住院治療時,兄妹倆與他的第一號貴人,也是從兩歲一直為他治療至今的「郭伯伯」郭漢崇醫師合影。
選擇護理之路
李俊賢的第二位貴人則是他的國中導師,來自光復鄉阿美族的劉明生老師。劉老師出身貧困家庭,他也特別關照那些家境困苦卻願意努力的學生。當年,劉明生老師拿了許多技職學校的招生簡章給同學們參考,並一一依著不同學生的個性、興趣給予建議。「老師覺得我的個性比較溫柔、內向,他告訴我:『不管你選擇哪一條路,老師都支持你。』他也提醒我,要考慮身體狀況,不要太過勉強。」
後來,李俊賢選擇了馬偕護理專科學校,因為他覺得「護理」是一個「可以幫助人」的行業。在這裡,他遇見了人生中第三位貴人,他的班導師——侯本昕老師,一路鼓勵他、安慰他,給他很大的支持力量。「我都喊她『本昕媽咪』,她很溫柔,像媽媽一樣照顧我們。」馬偕護校讀到第二年,李俊賢卻開始腎水腫,在馬偕醫院開刀,「住院住了半個多月,整個人非常不舒服,家人要我回到花蓮,比較方便照顧。」於是他返回花蓮,也參加慈濟技術學院(現為慈濟科技大學)五專部護理科的轉學考,從一年級開始重讀。
到了慈科大,他起初擔心是否吃得慣素食,「沒想到這裡的素食還滿好吃的。」他說。信仰基督教的他,也擔心來念佛教學校,會不會被勉強要信仰佛教,「但我又發現這裡不談宗教,這方面是非常尊重學生的。」而他最期待的是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三,因為懿德爸爸、媽媽會專程來看他們。每次來,都精心準備了美味的餐食、點心,還會帶來進口的水果、餅乾等,「他們也不會談佛教,而是把我們當成在外面讀書的孩子那樣來關心我們。」有一次,俊賢被懿德媽媽叫到教室外面,原來是懿德媽媽聽說他的眼鏡壞了卻沒能去配,便拿著配新眼鏡的錢要給俊賢。俊賢不敢拿,懿德媽媽柔情勸說下,最後他收了,滿臉通紅的抱著懿德媽媽,內心有說不出的感激。「原本不認識的人,卻發自內心像親人這樣關愛你,我不知道該做些什麼,才能回報這樣的恩情,當下心裡真的非常激動。」俊賢說。
俊賢從小就看著阿嬤為了養活自己和妹妹,為了學費到處去張羅、借錢,那種辛苦,讓他更珍惜得來不易的資源。就讀慈科大原住民專班那五年,不需負擔學雜費、伙食等費用,每月還能領三千元零用金,減緩了家裡的經濟壓力,他也立志要早日經濟獨立、照顧阿嬤與家人。
求學期間,俊賢把握機會,參與了羅淑芬老師帶領的「部落關懷」社團,趁著暑假前往臺東霧鹿、延平鄉等部落,去做衛教、量血壓、測血糖,這些經驗讓他覺得將來也可以用來服務自己的部落。
自從村子裡的長輩知道俊賢學護理後,逢週日上教會做禮拜時,總有老人家會問他一些高血壓、糖尿病等疾病相關問題。俊賢觀察,部落的老人家其實對疾病有很多疑惑不解,但到了醫院卻又不敢開口問醫師,還好現在部落裡,連同他與妹妹,一共有六位讀護理的孩子,而且都是「慈濟科技大學」原住民專班畢業的,也算是一種「掛保證」,學得扎實知識,待人有禮。
李俊賢只要在診間看見沒有家屬陪伴且行動不便的病人,總是前往協助。
挫折連連的新手
護理師五專期間,他曾到臺北慈濟醫院的婦產科實習,看著身軀那麼小的小嬰兒,一哭起來卻石破天驚,抱著新生命的他,心裡格外悸動,忍不住對著這個渾身散發奶香的寶寶說:「恭喜你來到世上,以後會碰到很多人生課題,要乖乖長大喔!」
他自慈科大畢業時,昔日馬偕護校的侯本昕導師還特地捎訊關心他,是否順利考上護理師國考?他告訴老師拿到執照了,老師也替他高興!歷經實習、國考,二○一九年八月六日,李俊賢正式成為花蓮慈濟醫院的護理師,但前三個月,卻經歷了各式各樣的挫折。
因為初來乍到,生性內向、慢熟的俊賢,不好意思開口問學姊,像是連血糖機在哪裡、藥物要怎麼稀釋等,他都不敢問;而基本的常規診斷,他也感到吃力,更為自己已經學了五年,卻沒能使上真功夫而感到難過,雖然他回家後勤查資料,但文獻與實際臨床之間還是有差別,讓他的壓力與日俱增。接連的挫折讓他體認到,「不會一定要趕快問,不要害羞,這是臨床學習非常重要的!」像是鼻胃管的清潔、打針、扎上人工血管的技巧;怎麼安排每日照顧流程與優先順序等,這些都是很基本的,透過多問、多學、多做,才能快速獨立作業。
「前三個月真的非常挫折,但我一直告訴自己,一定要成為一個『很稱職』的護理師,所以必須要更努力、更勇敢,是這樣的念頭,讓我度過那段挫折期。」俊賢說,他也很感謝學姊們一步步的帶領與教導,讓他知道,在血腫科病房最重要的是病人的生命徵象,只要數據有改變,就要隨時留意病人哪裡不舒服,一有問題立刻回報醫療科,讓醫師可以緊急處理,一起把病人顧好。
二○二○年十一月,李俊賢轉至泌尿科門診,學習新的專業,逐步實現成為助人者的目標。
臨床現場 用心對待
半年後,李俊賢漸漸熟悉,每當做完事務性護理工作後,他會主動詢問學姊是否需要幫忙,也會特別去看看那些沒有家屬陪伴的病人。病房裡有位獨身爺爺因為腫瘤壓迫到泌尿系統,背後左右兩邊都插著像豬尾巴一般的引流管。那回,當俊賢掀開爺爺棉被,檢視引流管時,發現貼合處已經很久沒有清潔了。
爺爺回應道:「對,快三個星期了。」俊賢主動提議:「那我幫您清理、換膠帶,好嗎?」俊賢曾在泌尿科實習再加上自己生病的經驗,他熟悉處理步驟,也順手教身旁的學妹。「後來爺爺向我道謝,他說,『沒有人會像你這樣,這麼仔細觀察。』雖然他不是我主責的病人,但每次看到我,都對我微笑、打招呼。其實,你只要很用心地照顧病人,就算只是幫他清理身上的膠痕,他都會記著你那分用心與對待。」
雖然護理臨床工作非常忙碌,但李俊賢認為哪怕僅僅是發藥的那十分鐘,也是可以關懷病人,確認病人的身體狀況及心情感受。而他的誠懇讓病人們連兄弟姊妹因為財產起了爭執,或是兒子女 兒沒來探望而感到難過時,都會向他傾訴。
他所待的血腫科五東病房,照顧的是罹患癌症,需施打化療的病人。施打化療,不但不舒服也很沉悶,李俊賢日漸熟悉後,總想讓病人心情能放鬆些,於是碰到已見過面的媽媽、阿嬤級長輩,他不再喊她們阿姨,而會改成:「美玲小姐,漂亮的美玲小姐 ......」,病人也會開心地回應:「在這邊!」或是笑著「唸」他:「你這個猴死囡仔!」
有人說,護理人員是病人的代言者,最了解病人的苦,也能回報給醫師做最好的照顧。俊賢對於病人的感受,總能敏感接應,不論是徹夜唉疼喊痛的,或是強忍疼痛,什麼也不說的。「因為我自己也當過病人,我知道不舒服的感受、疼痛的感受,噁心嘔吐的感受。我知道,病人說很痛,就是真的很痛,不舒服就是真的很不舒服。還有些病人是很能忍,我也會告訴他們,不舒服就告訴我,不要硬忍。」多了這層感同身受,俊賢不但擅於安慰病人,也會視情況轉達給醫師,讓醫師適時評估而縮短漫長夜晚止痛藥或止吐藥的給藥時間。
對俊賢而言,護理不是只有事務性的工作,還有一些心靈、靈性的層面,「而好的護病關係,就是要努力去了解病人的需求。」他希望自己未來能再精進、學習,日後朝專科護理師的職務邁進。
李俊賢與郭漢崇醫師的醫病情,轉眼已經二十年了。
受苦與救贖
李俊賢跳脫環境限制、成長的苦澀,不論身體受的苦或心理受的傷,都不曾讓他走偏,也不曾阻擋他成為一個更好的人。他感謝成長路上遇到的每一位貴人,願意拉他一把,讓他能跟自己、跟疾病好好相處。
去年(二○二○)九月,李俊賢出院那天,阿嬤、爸爸、妹妹都來病房、圍繞著他,準備迎接他出院,他的正能量也帶動一家人安穩地一起生活、互相照顧。已進入臨床護理一年半的俊賢,也從最初曾打不上靜脈留置針的尷尬;到後來,甚至有些病人指定要他來打針。去年十一月,他轉至泌尿科門診服務,學習新的領域。
成長至今,他最感念的是照顧他和妹妹長大的阿嬤,以及信仰帶給他的力量。「碰到難過的事,我會禱告,會向上帝傾訴,愛跟平安的力量就在裡面。」他相信不論信仰什麼宗教,只要保有心中那分善,都是無比珍貴的。他笑說,篤信基督教的阿嬤也愛看大愛電視臺的「上人開示」。起初,他曾問,「阿嬤,妳怎麼在看大愛臺?」阿嬤回他:「你們那個證嚴法師講得很好啊,不管是什麼宗教,只要對人家好,就是好的宗教。」
「雖然我沒有太大的本事,但始終很希望能回報那些曾經幫助過我的人,後來我想,最重要的回報,就是讓自己也成為一個可以幫助別人的人。」如今他已在這條路上邁進,在他的護理臨床現場,寬慰身心受苦的病人,並努力帶給他們愛與希望。
虔誠的基督教信仰與一路上相遇的貴人,是李俊賢與病共處、突破病苦的重要契機。
本文取自「人醫心傳」第209期-你所不知道的感染科 臺中慈濟醫院感染科團隊及感染管制中心